行业技术
我曾看过一本古籍?古书都是怎么发现的
| 布衣樂乎
来源 |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
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旧书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要先认识到其反面,事实上,有绝大部分人是不喜欢旧书的,包括古籍。
不喜欢的原因大致有三:
其一,很多人接触过旧书,上学时买过的读过的,但从未接触过古籍,所以跟古籍没有个人历史渊源,就谈不上喜欢与否了。
其二,认为古籍是博物馆的东西,是文物,不相信普通人家会有一本古书,即便听说谁家祖上是地主有古书,也只是道听途说,仅止于此。
其三,有机会接触到古籍,可偏见就来了,或者一问是天价买不起,或者认为是高仿,造假的。毕竟这东西实属陌生和天外之物。
这三点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,就是认为古籍离我们很远,是老掉牙的东西,是老人手里所谓的“宝贝”,谁没事要那玩意儿!
除了认识上的偏见,其实不喜欢古旧书的另一个原因,还不是认为古籍是古玩收藏圈的事,而是疑问:有几个能看懂,有几人真的使用古籍。
好,到这里,我们就可以说说古旧书喜欢派的观点了。
在淘汰派和无感派那里,有可能还会认为古籍是脏的,不干净的东西,认为那是遗物,甚至觉得古旧书里藏东西太多,不要碰。
这恰恰在喜欢古籍的人眼里,却是一份重要的历史礼物。前人已去,但留在古籍里的痕迹和笔记,沉睡了百余年,再打开时,它不只是一本书,而是一段被封印的历史。
在讨厌派和无感派那里,认为看不懂古籍而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价值,可在喜欢古籍的人眼里,这恰恰是一种乐趣,解读文字,探寻文化之源。虽然对古文或者过去的表达方式,我们是陌生的,但就像我们今天使用yyds一样,后人也会看不懂,揭秘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。
在喜欢古旧书的人眼里,使用过的书才有价值,有了人情味的书,题赠或者批注,才值得关注和收藏。个性化并不是只存在流行与时尚里,古籍早就是个性化的鼻祖。
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古籍,收藏古籍,比起不好实现的“一人一墩”,“一人一古籍”其实则容易多了
我曾这样走过?曾经你来过
那些故事再也回不来了,那些人,那些岁月,都一去不返了。又到十二月了,为何如此之快,天又渐渐冷了,风也渐渐凉了,仿佛每年都是这样重复了一年又一年,只是路却渐渐模糊了。找不到来时的路,找不到来时的自己,感觉不到曾经的冷了。如今又是冬天了,又快到圣诞节了,昨年的冬天,你们都还在我身边,虽然离得很远很远,但也只是装作视而不见,而如今,却已然隔了万水千山了,想看也再也看不到了。我们都长大了,分道扬镳了,各奔东西自己的前程了,曾经的刻骨铭心,却已渐渐淡去了,只有那残留浅浅的空虚,伴随着孤独的心,渐渐飘零。十五年了,仿佛一瞬间就走过了,来不及听一路上OO@@的声音,来不及回首一下旧时心绪,却已然被时间催促着渐行渐远。当我一个人走在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上,踏着一路的花草,听着曾经伤感年华的歌曲,望着那天边斜阳摇摇欲坠的身影,我总会想起曾经的时光,无忧无虑。每当夕阳照在我的脸上,我总会忽然之间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,从前的你们。可惜,当我真的睁开眼,看到的却是沧海桑田的变化,曾经的树变了,不见了,再也找不回来了,曾经的河流变了,水颓废了,再也没有曾经的活力了,还有曾经的花儿,曾经的草儿,却都无处寻觅了,一点点踪迹,都被时光的沙石磨淡了。什么都变了,什么都没有了,一转眼,一低眉,一回身,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。就像一场梦境一般,醒来后,却对梦中的事渐渐忘记了,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,就连雨,都显得若有若无,听不见,看不见,悄无声息,静寂无声。只有我一个人,毫无目的的走着,一路上的风景,只是背景,一路上的行人,亦只有擦身而过的过客,头也不回的走,不知何时,不知何夕,只觉遥遥无期……忘了曾经的自己,忘了往事,忘了从多久开始,开始淡忘一切,深化感伤。忘了世间一切繁华,平平淡淡,荡荡,浮生若梦的生活着,时间,就从深深叹息的眸子了闪过,毫不留情,毫不停息……有时,一阵风过,偶尔想起,那些如梦般的曾经,黯然悲伤,悄悄落泪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独自站在哪里,一个人默默的怀念,解绪还伤。世间的过客,风景,曾经沧海,怎样说忘即忘,越想忘记,却越更清楚,难免只是徒增感伤,不仅忘不掉,反而泪如雨下,思念排山倒海的涌上心头,一瞬间,所有的辛酸,所有的旧时,所有的错过,一起释放。随着风,随着雨,随着隐约的月,随着飘扬的叶,飞向何方,带去何方,何时何夕,久别重逢的思念。只能祝愿。过往云烟,云烟过眼。人世一瞬,沧海一世,曾经,似曾飘。